古代帝王和平民为何都穿开裆裤?
没有别的,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文明程度越高,对事物的理解越精准。中国古人开裆裤是穿在里面的,准确的说法叫“绔”,外面还有一件围着的裙子叫做“裳”,上面穿的才叫“衣”。推进服饰改革的,是战争和文化交流。例如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及满族人进中原后带来的“旗袍”等等。更不用说现代人穿的西装、夹克等衣服了,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汉与汉之前的***虽然穿开裆裤,但不是光***。现在出土的西汉文物上所画的人物腰间围有“裈”,此物在唐代传至日本。在北大王力教授所著的《中国文化常识》中有详细的介绍。
这既不是生理需要,也不是女工偷懒。而是古人穿开裆裤纯粹是跟当时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人文生活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古代所有东西都是纯手工,缝纫机是现代物件)。
个人觉得开裆裤是中华文明特有的“专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如我们放下生活的社会环境里不难发现,开裆裤好像是小孩子的专属,市面上很多婴幼儿的衣服开裆裤的衣服要比密封式的衣服销量要,而这些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很难见到的。
这是为什么呢?说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人为小孩子穿开裆裤方便实用,很符合大众的消费认知需求。可以说开裆裤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精髓。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部分人又认为给小孩子穿开裆裤暴露了个人隐私,非常不文明又影响美观,所以现在很多婴幼儿衣服没有开裆裤。
但在古代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人们衣衫穿着的需求比较原始,普通人基本都是粗布麻葛等布料,而这些布料的特点就是颗粒面粗糙不柔软,无论是制作还是穿着体感都比较差。再加上古代当时的人文环境,人们穿着的衣服都比较宽松简单。
在古代普通人的衣裳就是上身斜襟的上衣,再加上下身一条宽松的无裆裤子,没有内衣***之说。
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几千年的时间里不停的更朝换代,古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越来越精细。
立夏,你们老家有什么样的习俗?
谢谢邀请,在我们老家湖南邵阳65年以前,立夏正值种水稻扦秧,开秧田门以前(拔第一把秧苗),在秧田边要敬奉五谷神,一般都是腊肉,典酒、高香、冥纸敬奉,保佑水稻辟虫丰收,在家敬天地、祖宗保佑丰产。食物还要吃汤圆,意寓塞漏田不漏水。其它好象没什么了。
立夏,二十节之一。意为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在我们这里并不重视这个节日,没有什么习俗。只不过夏天就要到了,有些人为避暑、防蚊虫,喜欢从这天开始陆续准备些如蚊帐、扇子、虫药之类东西,以备消暑,防蚊虫之用。也有少数人家在这天包饺子,吃打卤面的。
在古代,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再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
有意思的是,当时“悬以大秤”,民间形容是,“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闺秀都走出了深闺,悬秤看来像是秋千,燕是赵飞燕,环是杨贵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