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夏朝之前有什么文明,应该叫什么朝代?
好问题,追根溯源,这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事情。请允许我抽丝剥茧帮大家细细捋捋。
夏朝是我国传统史书记载上的第一个世袭朝代,但是在很多歪果仁的眼光里,夏朝不过是传说中的传说,商朝才是华夏的第一个朝代。不过文献中对夏朝的描述其实已经非常具体和明确。
1.行政区划。《尚书·禹贡》上记载的,夏朝的行政区划***行***制。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中土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又从这九个地方分别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个大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后来,“***”也因此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而“定鼎”意指建立***。
2.都城。文献记载夏后(王)的居地为大夏、夏墟,这应该是夏朝最早的都城。后来还记载夏邑在阳城、帝丘等地。这应该是当时的社会还处在半农耕半游牧时代,随着气候地理等外部环境变化,为了更宜居夏后不断迁移都城。
3.政体。从太康失国、少康复国等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家机构已经从部落联盟机构逐渐向一个统一的政体演化,
4.官僚体制。《墨子》中提到夏后有左右六人,这六人类似于周朝的六卿,是夏后(王)掌管国家事务的六位主要官员。《礼记》中对夏朝的百官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说明夏朝的官僚体制已经非常健全。
此外,我们可以从赋税制度、军事制度等看出,夏朝应该已经具备一个朝代的基本雏形,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考古发现来印证夏朝的存在。
夏之前的时代属于“三皇五帝”。很多人认为只是传说,不过司马迁却煞有介事在《史记》的开篇里介绍了黄帝和炎帝故事,并且对后面朝代传承作了详细描述。
我也认为传说不仅仅是传说。剥离掉一些神话色彩,里面还是有一些属于我们上古时代的真实历史。那就是那是一个部落战争导致了氏族制度的不断崩坏,国家政体渐渐形成的时代。
以前是部落氏族,选举产生领导,领导并处理部落间的事务。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大禹(大属治水有功)。但是大禹传位给他儿子启,规矩破坏了,(就像现在的朝鲜国),启建立了夏朝。从此就有了一一一夏传启,家天下。直止新中国成立。
去年,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凤凰咀遗址发掘出一段距今5000~4000年前古城墙和护城河,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城墙周长1500米,和春秋时代的诸侯国都城比 ,只能算一个小诸侯国。
这个城和良渚同时代,但良渚城大得多,良渚城墙单边的长度就超过1500米,拿来和春秋时代的国都比 ,也算一个大诸侯国了。晚个几百年,距今4000年前的时间点,还发现有湖北天门的石家河遗址的城址,比较小点,和襄阳的差不多。还有陕西的石卯,石卯城就蛮大了,和良渚差不多级别。
在距今5000~4000年这个时间段,肯定还有很多古国,遗迹可能已经彻底湮灭了。现在已经发现的,证明当时有很多古国,大大小小,城墙规模与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差不多级别。既然大家都搞这么高大的城墙,南方的还有护城河,这一千年时间段里,想想当时战争打得一定很热闹,规模也不会太小。
都说华夏5000年历史,夏朝(约前2070~前1600)距今有4000年历史,那另外那1000年历史都是什么呢?在《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这也说明在夏朝之前可能还存在这一个虞朝,只不过现在咱们连夏朝的存在与否都还存疑,所以对于虞朝的存在只是在史书中有记载而缺乏更多的考古证据!而在《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也就是说虞朝之前还存在一个唐朝(古唐朝)!
而从考古学角度来说的话,距5000到4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一阶段主要有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陶唐王朝
唐朝,是上古时代唐尧建立的王朝,后世之人经常把唐朝与虞朝并称,史称"唐虞"。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史称唐朝。《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宋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时代以前。"在诸子书中,还有关于帝尧武功的传说,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方见得尧之所以为古昔圣王。《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曾讨伐过南方的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后羿将那些野兽杀死,并射落九日。据说人们对尧为民除害的举措十分感激,所以拥戴他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话,不过其中称颂尧"兴利除害,伐乱禁暴"的意思,确实是推崇帝尧安邦治国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尧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为深挚。唐尧去世后,唐朝宣布告终,虞舜正式建立虞朝,史书把唐尧禅位后的二十八年称为"唐虞之际"。
有虞王朝
虞朝,是唐尧死后建立的王朝,他继承了唐尧时期的一切政治遗产,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国家的体制,都是延续着唐尧时期的制度。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大禹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